咬定无人零售,亚马逊再升级

八年了,在“无人零售”这件事情上,亚马逊真是愈挫愈勇。

2024年7月29日,亚马逊宣布为其JustWalkOut(拿了就走)免结账技术引入新的AI技术,变使之得更加准确。

JustWalkOut全新的多模态基础模型,采用了与很多生成式AI同样的、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体店,通过同时分析来自整个实体店的摄像头和货架上的传感器数据,进一步提升了该服务的准确性,而非以线性顺序查看购物者拿起和放回哪些商品。

JustWalkOut技术首次亮相是在2016年,2018年AmazonGo无人商店正式开业后,通过JustWalkOut技术主打无需结账的购物体验,顾客只需打开AmazonGo应用程序进入商店,就可以在不排队、不与收银员交互的情况下完成购物。

该系统结合了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学习等技术,使用安装在商店天花板上的高清摄像头和货架上的重量传感器等来追踪顾客动作,实现商品的虚拟购物车跟踪,并在顾客离店时自动结算费用。

图片: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的具体识别过程图片来源:亚马逊专利文件

Justwalkout技术推出时被认为是零售业的一大创新。然而,其推广却似乎不如预期。这主要由于技术部署的硬件成本、云端支持成本不低,系统的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同时,作为新事物还存在一系列法律合规的挑战。

2023年3月,亚马逊被消费者集体诉讼,指控其未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

对其打击最大的一次,是在2023年5月,Theinformation报道JustWalkOut技术仍需大量人工审核交易和标注图像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尽管亚马逊对报道所指的“1000单交易700次人工审核”有异议,但承认了人工审核员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让JustWalkOut的“科技”概念大打折扣。

2024年4月,亚马逊宣布将生鲜商店(AmazonFresh)中的JustWalkOut替换为智能购物车DashCart,它通过内置秤和传感器实现实时购物追踪和自动结账,同时在购物时就可向消费者展示价格和支出。这一做法,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亚马逊要放弃JustWalkOut了。

要知道,其他曾经跃跃欲试的同行早已放弃。沃尔玛于2018年1月推出无人收银结账应用Scan&Go,却因用户参与度不高和规模化难题而在2018年4月终止了该项目。

在中国,2018年无人零售店也曾短暂兴起,但随后因技术和管理问题,众多创业公司纷纷退出或转型。2019年,一家无人便利店在四天内遭同一人盗窃近800件商品,暴露了无人模式的安全隐患。

不过,亚马逊从未放弃,在最近一年里,他们对JustWalkOut的升级和努力包括:

2023年9月19日,推出一种基于RFID传感器的解决方案,为每件商品配备独特的RFID标签,在出入闸口处进行识别;

2023年9月27日,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生成式AI来创建合成数据,用于训练JustWalkOut技术,通过数百万个AI生成的合成图像和视频剪辑的数据集,仿真了购物场景,包括商店格式、照明条件及购物者人群的变化。

2018年推出的JustWalkOut技术,是利用当时的生成式AI和机器学习来计算“谁拿了什么”,系统按顺序分析购物者的行为,包括他们在店内的移动和位置、他们拿了什么以及每件物品的数量,每个动作都会被逐一处理。

本次JustWalkOut技术升级,AI能够同时分析所有传感器数据,通过查看摄像头、重量传感器等多个输入数据,并对最重要的数据进行优先排序,从而准确确定所选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一位顾客可能拿起并放下多种不同组合的酸奶,而就在他拿起并放下酸奶的同时,另一位顾客可能会伸手去拿同样的商品,或者冷藏室的门可能起雾,遮住了摄像头的视线。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新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每位顾客实际拿取的物品。

它使用自学习和神经网络的transformer架构,可将输入(JustWalkOut系统中的传感器数据)转化为输出(免结账购物的收据)。这一系统还可以在商店的3D地图上进行训练,以了解固定装置(如货架、冰箱、冰柜、咖啡机等)和产品的摆放位置,以及店内商品的图像目录,从而在视觉上准确识别每一件商品。这使得新的系统能够识别购物者的行为,即使商店重新进行了陈列,商品被重新摆放或放错了位置。

亚马逊宣称,此次JustWalkOut技术升级为免结账技术带来了“巨大飞跃”,当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截至2024年7月,JustWalkOut技术主要应用在医疗、高等教育、体育赛事等特殊场景,仅有170多家第三方商铺使用了该技术。不过,亚马逊已经制定了新目标——在2024年大幅扩展该应用,让采用该技术的第三方商店的数量翻倍,“为世界各地的零售商和顾客带来AI的好处”。

下次若是遇见无人零售商店,你会愿意试试吗?

新药/新产品01阿尔茨海默病口服疗法获批

7月29日,美国FDA批准加拿大生物制药企业AlphaCognition研发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Zunveyl(benzgalantamine,ALPHA-1062)上市,用于治疗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这是近十年来获批的第二款AD口服疗法——首款为2014年获批的Namzaric(美金刚/多奈哌齐)。

Zunveyl作为成熟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加兰他敏(galantamine,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2001年获FDA批准)的前药,在通过胃肠道后被有效地转化为加兰他敏的活性部分,从而达到与加兰他敏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Zunveyl经过独特设计,可阻断药物与胃肠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结合,减少局部神经元的过度刺激、降低胃肠道副作用并提高生物利用度。此次获准基于其与加兰他敏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方面具有生物等效性和耐受性;在所有研究中记录的Zunveyl胃肠道不良事件小于2%,且没有观察到失眠。

•点评:此前,全球获批的AD药物主要分为单抗与口服药物两种,其中单抗药物为卫材和渤健开发的Leqembi(2023年7月获批)和礼来开发的Kisunla(2024年7月获批)。Zunveyl的获批,继续壮大了口服液药物队伍,随着药企的不断探索,相信不同机制的各种创新疗法,能不断为AD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罗仙仙)

02首款TCR-T细胞疗法获批

8月1日,英国生物制药公司Adaptimune(ADAP.O)的在研工程化T细胞(TCR-T)疗法Tecelra(afami-cel)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以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的某些HLA类型的晚期MAGE-A4 滑膜肉瘤成人患者。该疗法为全球首款获批用于治疗实体瘤的TCR-T细胞疗法,同时也是十多年来滑膜肉瘤患者的首个有效的新治疗选择。

Tecelra是一种靶向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4(MAGE-A4)的TCR-T细胞疗法,使用每个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一次性输注治疗中识别和攻击癌细胞。此次批准主要是基于一项关键性研究的积极数据,44例滑膜肉瘤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43%,完全缓解率为4.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6个月(95%CI:4.6,未达到);有缓解的患者中,39%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12个月。

•点评: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癌症,发病高峰为15~30岁,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Tecelra的获批为该患者群体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同时也是TCR-T疗法的重要里程碑,为其扩展到其他实体恶性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罗仙仙)

03骨髓瘤抗癌疗法获批

7月30日,强生宣布,美国FDA已批准DarzalexFaspro(daratumumab 透明质酸酶)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构成的四联疗法(D-VRd),用于治疗新确诊的、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

DarzalexFaspro由强生和Genmab联合开发,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的抗CD38抗体,可直接与骨髓瘤细胞表面重要的免疫治疗靶点CD38的特异性结合,通过多重机制诱导骨髓瘤细胞死亡,达到快速缓解的治疗效果。

此次D-VRd获批作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基于一项3期临床试验数据。研究结果显示,D-VRd与活性对照组相比,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三联疗法相比,D-VRd将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60%。

•点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呈进展性且无法治愈,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引起疼痛和/或骨折的溶骨性病变、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尽管当前治疗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复发率高,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D-VRd的获批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曙光。(罗仙仙)

04首个亿级参数量地震波大模型发布

7月28日,“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在四川成都发布,咬定无人零售,亚马逊再升级该大模型由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是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谛听”数据集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样本类型和标注最为全面的地震学专业AI训练数据集之一。

“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已可投入使用,10亿参数量级的版本预计2024年8月完成预训练。未来,“谛听”的应用将拓展至矿震监测、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探测、海底地震监测等多个领域。

•点评:发布"谛听",标志着中国在地震预测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体现了AI技术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也为提高地震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促进全球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深远影响。(赖伊琦)

科技前沿05一种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

7月31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崔光磊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Acathodehomogenizationstrategyforenablinglong-cycle-lifeall-solid-statelithiumbatteries,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均质化正极材料Li1.75Ti2(Ge0.25P0.75S3.8Se0.2)3,该材料通过调控LiTi2(PS4)3的电导率和充放电容量,实现了高离子电导率(0.2mScm−1)、高电子电导率(225mScm−1)和高放电比容量(250mAhg−1),其电导率是传统材料的1000倍以上,比容量超过目前的高镍正极材料,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仅发生1.2%的体积形变。这种材料的应用使得全固态锂电池在5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0%的初始容量,并实现了390Wh/kg的高能量密度,是目前长循环全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1.3倍。

图复合正极和均质化正极在充电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点评:这一创新材料,对推动全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不仅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长使用寿命的电池,而且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网、深海深空探索装备等关键领域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持久的动力解决方案。(谯雅馨)

06适合量子技术应用的特种光纤

7月29日,英国巴斯大学研究人员在《应用物理快报·量子》发表论文Microstructured-optical-fibers-for-quantum,探讨了微结构光纤在量子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最新进展。研究概述了微结构光纤,特别是固体核与气体填充的空心核光纤,为量子资源态的生成以及现有量子光子材料结构的工作波长之间的量子频率转换提供了宝贵的介质。这些光纤的低损耗、低延迟和低色散特性使它们成为量子网络中短距离和长距离链路的理想选择,并且有潜力在广泛的原子实验中替代自由空间的光学元件(free-spaceopticalcomponents)。

•点评:传统有线网络的实芯光纤无法适配量子通信,此新型光纤的问世预示着量子网络扩展的广阔前景,并有望在量子技术的关键领域——量子计算、精密传感和信息加密中发挥重要作用。(谯雅馨)

07非侵入性设备首次记录迷走神经活动

7月29日,《自然·通讯生物学》发布论文Non-invasiveventralcervicalmagnetoneurographyasaproxyofinvivo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inflammation,开发了一种可穿戴非侵入性设备,能测量人类的迷走神经活动,并已在临床环境中成功记录了迷走神经、颈动脉窦神经以及颈部皮肤和肌肉中的自主神经活动。这项技术通过感应神经活动产生的磁场变化,替代了传统的手术植入微电极方法。研究中,9名成年人受试者在注射毒素脂多糖后,体内产生了模拟血液感染的炎症状态,设备在半小时内检测到他们耳下神经活动的变化,并与血液样本中的炎症蛋白释放相关联。

•点评: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腔内器官及腹腔内大部分脏器,调节循环、呼吸、消化三个系统。此新型可穿戴设备首次实现了对迷走神经的非侵入性监测,为早期发现感染和炎症提供了关键指标。(谯雅馨)

08一种极紫外光刻新技术

7月29日,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官网报告了一种新型的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它通过仅使用两个反射镜的创新光学投影系统,可降低成本并显著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将能耗降低到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

该技术通过将两个具有微小中心孔的轴对称镜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来实现其光学特性,通过仅四次反射,便有超过10%的EUV能量到达硅片,这比传统技术中1%的能量传递效率有显著提升。同时,该技术引入了创新的“双线场”照明光学方法,成功地直接将EUV光照射到光罩上,避免了光路的阻挡,同时最小化了掩膜3D效应,实现了将逻辑图案从光掩模准确转移到硅晶圆所需的纳米精度。与传统技术相比,这项创新能够使用更小功率的EUV光源,大幅减少了对电力和冷却水的需求。其光学性能已通过模拟软件OpTaliX验证,确保了生产先进半导体的能力。

图:左边为目前使用的行业标准模型,右边为OIST此次研发的新模型图片来源:OIST官网

•点评:通过重新思考光学像差校正理论,此技术创新性地仅用两个反射镜,即突破了至少需要六个反射镜的传统投影仪的效果。正如作者TsumoruShintake本人所称,这是经典物理学在量子物理学之前的胜利。(谯雅馨)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黄金萍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无敌椰子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