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果链,钛材龙头能否破局?宝钛股份:成本高企,需求见顶,产能过剩,利润原地踏步,现金流承压
受益手机用钛新风潮,但持续性存疑。
作者|萧瑟
编辑|小白
钛(Ti)是一类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IVB族,原子序数为22。以钛为基体掺入其他金属元素,则可得到大名鼎鼎的明星金属材料——钛合金。
相较于其他合金材料,钛合金不仅具备抗腐蚀、生物相容性等特质,还拥有最好的比强度,即在材料密度有限的同时,保证拉伸、弹性、硬度等方面的性能,是权衡材料强度和重量的最优选项。
故此钛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力石化、医疗等领域,也获得了诸如“太空金属”、“海洋金属”、“现代金属”、“战略金属”等一系列称号。
除上述领域外,2023年9月钛合金还首次作为手机中框材料应用于苹果新品iPhone15Pro系列中。随后小米、三星发布的新品也均使用了钛合金中框,在消费电子领域中掀起了一阵“手机用钛”的风潮。
钛加工是我国的优势产业,2023年贡献了全球7成的钛材产量。新风潮下,2024年4月一家中国钛材加工企业进入到苹果供应链中也不足为奇。
这家企业便是宝钛股份(600456.SH)。
(来源:苹果官网)
覆盖钛加工全产业链,但增收不增利
宝钛股份顾名思义,位于“中国钛谷”陕西省宝鸡市,这座城市中还坐落有西部材料(002149.SZ)、西部超导(688122.SH)两家头部钛材加工上市公司,包揽了业内的前三甲。
(来源:市值风云APP)
宝钛股份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其控股股东为宝钛集团,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持股比例为47.77%,实际控制人则为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
(来源:宝钛股份公告)
宝钛股份主要从事钛及钛合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是中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其业务范围涵盖了“海绵钛-钛锭-钛材”整条钛加工产业链,不过并不涉及最上游的钛矿。
2023年末其钛材实际产能为3.29万吨,子公司宝钛华神旗下还拥有2.2万吨的海绵钛产能,理论上的自给率能够接近7成,不过实际业务中宝钛股份也会直接出售海绵钛、钛锭等中间产品。
(来源:宝钛股份2023年年报)
2023年宝钛股份钛产品实现收入63亿,收入占比为90.96%,近三年增长明显且收入贡献均在9成以上。
(来源:Choice终端,制图:市值风云APP)
公司业绩方面,近两年来宝钛股份呈现出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特征。
2021-2023年间,受益于钛产品销售的增长,其总营收自52.46亿增长至69.27亿,虽说2023年的增速下滑至4.4%,切入果链,钛材龙头能否破局?宝钛股份:成本高企,需求见顶,产能过剩,利润原地踏步,现金流承压但也延续着持续增长的态势。
同期内,归母净利润的规模则在原地踏步,三年均为5.5亿左右的水平。扣除政府补助后,2023年扣非净利润还出现了7.7%的同比下滑。
盈利能力的下滑能够解释2022年增长的停滞,2021至2022两年间钛产品毛利率均出现明显下滑,合计下行幅度约4个百分点,带动综合毛利率持续下行。
进入2023年后,钛产品毛利率尚未见起色,销量也出现了同比下降,当年钛产品完成产销量3.00万、2.94万吨,分别同比下滑7.8%、7.0%,因此收入、利润两端双双承压。
而要解释毛利率和销量的下行,还要复盘下近年来的钛加工行业。
成本高企,需求见顶,产能过剩
以最上游的钛矿环节为起点,根据对四氯化钛的处理工艺不同,钛产业链可以划分为钛材工业和钛白粉工业两条分链,前者即“海绵钛-钛锭-钛材”。
虽说钛材的下游可以说是上天下海、广泛至极,但钛白粉才是钛资源的主要应用方向。2023年国内钛矿消费结构中,钛白粉的占比高达82%,而海绵钛仅有10%。
(来源:2023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
如此产业链结构下钛材行业会呈现出一个特征,那就是上游钛矿的价格很难与钛材的下游市场相关联,成本与售价是相对割裂的。
先看上游,受全球范围内钛矿储量下行、枯竭停产的影响,2020年中至2021年中期间中国内钛矿出厂价持续攀升,每吨2,000至2,500元的高价位一直维持至今,这便对应了2021年起毛利率的持续下滑。
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下游钛材需求的高增长也在2023年戛然而止,当年全国钛材消费量为14.84万吨,同比增幅仅为2.1%。
作为对比,此前2018-2022年间消费量自5.74万吨增长至14.54万吨,CAGR高达26.2%。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制图:市值风云APP)
细分来看,钛材最大的两个下游分别是化工和航空航天,2023年两个行业消费量均已见顶,航空航天领域还出现了超过3,000吨的下滑。
应用于航空航天的钛产品是最高端的一档,毛利率能够达到40%以上,该领域需求的下滑也势必会削弱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此外,需求增长停滞的同时,也意味着供给端的相对过剩。2023年国内海绵钛产量仍实现了24.6%的增长,增幅远高于钛材的需求量。
背后的原因则是不断扩张的产能,据Mysteel数据,2023年国内海绵钛预计达到30万吨以上,2024年新建以及规划预估可达40万吨以上。
供给过剩的结果就是当年海绵钛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降价幅度高达4成。
钛材与海绵钛同在一条分链,属于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价格自然也随之回落,但降幅约14%,情况要好很多。
2023年四季度宝钛股份的综合毛利率仅有15.6%,远低于全年水平,2024年一季度也仅有17.6%,风云君推测这很可能与产品降价相关。
成本高企、需求见顶、产能过剩,当前国内钛材行业的境况着实不理想。
从宝钛股份的经营计划看,2024年收入、成本费用的目标较2023年分别多了7亿、8亿,利润和利润率均在下滑。
可见在宝钛股份自己的预期中,2024年的盈利能力难有起色,其目标更多侧重于量的增长。
(来源:宝钛股份年报)
3C市场需求旺盛,持续性有待观察
不过我们注意到,在2023年国内钛材的消费结构中,来自“其他”领域的消费量仍在大幅增长,这块增量主要来自新兴的3C消费电子领域。
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在苹果的引领下部分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开始采用钛合金零部件,进而拉动了对钛材的需求。
宝钛股份作为新晋苹果供应商,也会是钛合金在消费电子领域推广的受益者。
而之所以能够被苹果选中,宝钛股份得益于其完善的钛材生产体系,产品覆盖各种规格的钛及钛合金板、带、箔、管、棒、线、锻件、铸件等加工材。
相较之下,西部材料、西部超导两家公司就没那么齐全,前者以板材、管材为主,后者主要为棒材、丝材。
此外作为业内绝对龙头,遥遥领先的市占率也能够为宝钛股份的产品提供背书。按照2023年的销量计算,其在国内约有两成的市占率。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各公司公告,制图:市值风云APP)
那么消费电子领域的空间又有多大呢?
按照iPhone15Pro的官方参数,一台手机钛合金中框的重量约为30-40克,以2023年苹果2.35亿台的手机出货量以及70%的良率计算,仅苹果一个品牌带来的钛材需求量就在1万至1.3万吨的区间内。
这个数字约占国内钛材总需求量的8%、接近宝钛股份钛产品销量的4成。
在招商证券的测算中,算上其他手机品牌的需求,中性情况下至2025年手机钛合金需求量能够达到3万吨,与航空航天领域相当。
盈利能力方面,可以参照消费电子领域的钛合金材料供应商天工国际(0826.HK),其2023年钛合金产品毛利率能够达到31.6%。
(来源:天工国际2023年年报)
这样来看,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进展会是宝钛股份的破局点。
但不得不说的是,钛合金在手机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能否大规模推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其他中框材质,钛合金在轻量化的同时实现更高的强度,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导热性较差,容易引发手机过热的问题。
再加上高昂的成本,消费者对于钛框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
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的报告来看,其对消费电子领域钛需求增长的持续性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此外,虽然入选了供应商名单,但一般而言苹果在每个环节的供应商都会有备选,如何拿到更多份额、提升自己在果链中的分量,对宝钛股份也是不小的挑战。
现金流紧张,分红连年下滑
近年来宝钛股份的现金流并不充裕,2018-2023年间经营现金流合计净流入约7.54亿,仅为期间净利润之和的31%。同期内自由现金流合计净流出3.90亿,且近三年均为净流出状态。
现金流不佳也是钛材加工行业的通病,同期内西部超导、西部材料的自由现金流也分别出现了5.12亿、12.66亿的净流出。
其中原因风云君在之前的报告中也有提到,那就是航空航天系等下游客户回款较慢,以及生产工艺繁琐,在产品较多从而占用了资金。
2023年末,宝钛股份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存货金额分别为37.72亿、37.02亿,存货中在产品占比在四成以上,二者的周转天数均为200天左右。
同期宝钛股份账面货币性资产仅有9.2亿,而长短期借款超过18亿,资金状况略显紧张。
不过其有息负债率并不算特别高,2023年末为18.3%,且略低于两家同行。
分红方面,在利润增长停滞、自由现金流连年流出的情况下,近三年来宝钛股份在持续缩减分红的规模和力度。2020至2023年间,现金分红金额自5.02亿下滑至1.67亿,分红率自138.3%下滑至30.7%。
同行中,西部超导在同期内一直保持着4.5亿左右的高水平分红,西部材料的分红金额则较为有限。从分红率看,2023年宝钛股份已是三家公司中最低。
对此风云君觉得,分红大气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毕竟行业内公司都不富裕,账上多留点现金细水长流也不失为良策。
2023年宝钛股份的ROE为7.5%,在三家公司中排名第二。凭借着高军品占比带来的高毛利率,西部超导实现了最高的ROE,但较2022年下滑明显。
盈利能力强估值自然也贵,当前西部超导的市净率约有4倍,而宝钛股份的市净率不足两倍,是三家公司中最低的。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转载必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