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文欣)11月11日,市新闻办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科技创新综合改革发展情况。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五位,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第三十四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位。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谭远国介绍,我市系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32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形成以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县(荣成市)、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环翠区)、国家农业科技园(海高园)为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2900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7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2.98%。
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省级472个。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效实施,“1+4+N”创新平台体系深度拓展,纳入创新平台29家,汇聚院士33名,累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14项、成果转化243项。
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精准布局8条创新链,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优选聘任25位首席科学家,用好153个研发团队,近3年累计促成高校院所团队与企业产学研合作270余项,在威海转化技术交易额4.7亿元。近3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35项,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商运投产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推动海洋产业“机器代人”实现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围绕海参、海带、牡蛎等6大类海产品,重点开展13款自动化设备科研攻关、应用推广。围绕低空经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引进培育母乳寡糖生物合成、磁性概率芯片等一批高成长性项目。
科技金融融合更加紧密,率先实施“拨投贷保”联动支持政策,“卡脖子”攻关项目库入库106个项目,促成39家企业获得银行无抵押无质押贷款授信5.61亿元。2022年以来,为9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7.93亿元、贴息补助881.6万元,位居全省第六位。
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级人才23名、省泰山系列人才119名,高层次人才数量保持全省前列,省海外工程师入选数量连续2年居全省第一位。建设全省唯一的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帮助专家解决各类问题300余项,在威创新创业外国专家有1300多人,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创新要素资源广泛集聚,与1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连续举办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韩创新大赛、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今年以来,以‘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科技成果清单’两张清单为牵引,我市先后与25家高校院所对接洽谈,达成产学研合作90多项。高水平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举办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培训班和技术合同登记培训班,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92项,技术交易额达3.92亿元。”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主任王海民介绍。
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军伟介绍,我市通过实施市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组团式联合攻关、大力实施市级“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产出。今年,实施市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42项,截至10月底,投资完成率96.7%。24项重大科技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库,手术机器人、刺参新品种等13项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今年以来,在热敏打印头、电机模拟器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1项,新征集“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类需求17项、成果转化类需求2项,发布核能领域、海洋养殖领域“揭榜挂帅”技术需求6项。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世强介绍,市科技局坚持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来抓,持续深化梯次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队伍,今年支持66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省级财政支持2235万元,28家企业获得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奖补资金549万元,17家企业通过赛事活动争取贷款支持1亿元。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已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42笔,贷款总金额14.59亿元,同比增长7.12%,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近300家。(来源:威海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