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湾区动能”

vip888 科技前沿 2024-11-12 17 0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湾区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强,现代产业体系完备,对内对外经济联系紧密,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列的优势条件。因势利导促进大湾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作为、取得突破,有利于为其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提供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湾区动能”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湾区动能”

  着眼大局,充分激发地方潜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看,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在做好全国一盘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各地区创新发展的潜力活力,不断凝聚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各地之间的创新协作协同,避免各地区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损耗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整体效率。

  因势利导,发挥创新比较优势。我国区域差异大,创新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着力点也不一样。一些地方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成果多,一些地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效果好,还有一些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条件好,而且不同地方可推进的创新突破领域也不同。这就需要发挥各自的创新优势和条件,差异化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在不同环节、不同方向与领域、不同嘲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立足实际,探索适宜路径模式。由于不同地方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主体功能定位等不一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跨越所处发展阶段而一味求快,更不能走一种路径、搞一种模式。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优势地区,要在前沿科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步伐、率先突破;对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对于农业地区、生态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则需探索与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发展路子。

  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条件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雄厚。大湾区正扎实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了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和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自2020年起“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创新指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布局建设的超50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6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平台在工业软件、粒子应用、智能系统、集成电路等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深耕发力,为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培育创新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

  二是先进制造业规模能力强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先进制造业以知识密集、创新活跃等优势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大湾区依托加工制造配套紧密等基础条件,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泛家居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其中,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在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广佛惠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显示家电配件产业链,先进电池材料集群汇聚企业超千家。此外,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临床医疗、国际航运等服务业高度发达,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畅通了渠道。

  三是全球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广州开放历史悠久,外国驻穗领事馆、商贸机构、商协会等国际经贸资源丰富。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港澳高度国际化在协调内外资发展、统筹内外需市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带动,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成果不断累积、效应不断增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各类高端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创新所需的资金、先进管理、知识产权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培育了土壤,已经逐步成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推动构建全球创新链的重要节点。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化,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放宽,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公共服务“同等待遇”有效落实,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围绕制度创新,联动港澳深化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从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大湾区范围内先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随着改革创新的动能持续释放,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化建设逐步深入,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正加速优化构建。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大湾区立足科技创新条件和产业发展综合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抢先突破。抢抓颠覆性技术创新多点爆发机遇,把握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趋势,摸清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和未来重点突破口,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科技创新攻关。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扎实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等科学城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化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量子计算、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高能物理实验、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上走在前列。联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搭建跨领域、大协作、创新资源深度协同的创新网络,畅通“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关联产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落地渠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集群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壮大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降、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开辟柔性制造、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前沿材料创新应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发展、新型高端医疗服务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湾区动能”

  在对接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上提速加力。持续释放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的改革创新先导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统筹创新主体“走出去”“引进来”,切实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领域,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协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前沿地区创新联动,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高地。切实发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势和条件,深化与北京、上海、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作联动,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建创新网络。

  在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上率先探索。深化要素市场化、科技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切实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在大湾区扎实落地,聚焦前沿技术领域技术攻关,构建从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到成果中试、产业化和市场培育等各环节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协作体系。深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政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集聚人才,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力和潜在活力。发挥港澳联动世界的独特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无敌椰子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